岳阳以文化为魂向旅游目的地迈进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洞庭湖60%的水域面积在岳阳。
这里是湖湘文化的摇篮,是古往今来英雄豪杰、才子骚人的向往之地。全市193处风景名胜、22处革命文物纪念地,旅游资源之丰厚羡煞旁“城”。
在诸多历史厚赠中,最珍贵的莫过于自北宋流传至今的《岳阳楼记》。它是岳阳人文精神之源,更是推广这座城市旅游最好的形象“广告”。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去岳阳,不能不去岳阳楼。
登楼之前,记者一直以为,范仲淹当年就是在这座临江三层小楼上登高远眺,凭栏抒怀,脱口而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了岳阳才知道,虽然还缺乏确凿的考证,但流传的一个说法是,范仲淹很可能没有来过岳阳楼,而是根据好友滕子京寄去的一幅《洞庭晚秋图》,看图说话,一抒胸臆,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岳阳楼记》。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范仲淹究竟有没有登上岳阳楼已经不重要。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客,绝不只为了看楼,也不只是观巴陵胜状、洞庭气象,更多的是寄情山水,印证自己对人生沉浮、江湖出入的理解。无论是忧思庙堂之高、江湖之远,还是面对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的豁达,抑或只是在导游带领下看看风景、听听故事,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或多或少完成一次自我观照。
岳阳的旅游业,当然不会放过这“观照”背后的价值,正如岳阳市旅游局局长刘腊干所说:“文化是岳阳旅游的灵魂。旅游依托文化而生,目的是实现文化价值的推广。”在他推荐的最具代表性的岳阳景观中,千古岳阳楼、秀美君山岛、浩淼洞庭湖、汨罗屈原祠,分别成为岳阳忧乐文化、爱情文化、江湖文化和端午文化的象征。这些景区都围绕各自的“文化标签”错位竞争,整合资源,营销推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景区品牌。
旅游业具有与众不同的风骨和气韵
以文化为魂,岳阳的旅游业具有与众不同的风骨和气韵,也在规模化、产业化的过程中找寻到方向。被誉为“洞庭湖畔文化走廊”的岳阳楼新景区,是岳阳这几年运作最成功的一个案例。
过去的岳阳楼景区,只有岳阳楼、小乔墓、仙梅亭等传统景观,面积不到70亩,游完景区用不到1个小时。2005年,为了整合开发环洞庭湖旅游资源,岳阳楼新景区启动建设,至2007年9月建成开放时,已新增仿古城墙、汴河街、双公祠等33个景点,面积增至700亩,尽览巴陵古城风情、明清商业风貌、诗书碑刻文化。2009年,岳阳楼景区与隔湖相望的君山岛景区“合二为一”,融合岳阳“楼、湖、岛”三大特色,成为当地最具魅力的“旅游名片”。
如何借景区推广岳阳文化,岳阳市的做法是,一定要重视与游客的互动。这些年,岳阳的各大景区不约而同的“动”起来了,增加了各类民俗表演、文化展览、龙舟节等活动,甚至还广散“英雄帖”,召开过“五湖牵手五岳”的旅游同盟大会。这一切,都是为了吸引更多注意力,呼应游客的情感,勾起大家内心的共鸣。
这种“主动创造旅行需求”的良苦用心,尤其体现在一本另类的岳阳旅游推介书里。这本书由岳阳市旅游局牵头策划,邀请知名传媒机构设计。记者看到了即将付印的样本,简单翻阅数页,立刻被其时尚潮流的风格、幽默睿智的文字、看似随意中的创意所吸引。这本旅行指南不似教科书般娓娓道来,而是贴心提醒你:每一个人,都需要找寻自己的江湖,云梦大泽乃江湖之祖。书中字里行间更是不断召唤——来吧,来吧,这里就是你的江湖,你在意的不是风景,而是行走江湖的心情。
向区域性旅游目的地迈进
岳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在珍惜优势的同时,也不回避短板:2011年接待游客1400万人,131亿元的旅游业收入,占全市GDP比重却不到7%。与东部沿海和旅游发达城市相比,从“旅游名城”到“旅游经济强市”,岳阳似乎还差一小步。
采访中,岳阳市政府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突破千亿元的石化产业,是岳阳目前最大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要想把产业结构调轻、调优,旅游业自然被寄予厚望。他坦言,目前来岳游客中,“一日游”占80%,传统观光旅游占绝对市场份额,旅行社之间的差异化竞争不够明显,部分景区基础设施配套还有待完善。
他的分析记者也有亲身体会。在岳期间,热情好客的岳阳媒体朋友安排记者参观位于岳阳县的张古英村。这个藏于群山之间,有着“民间故宫”之称的古村,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汉民族民居古建筑群,旅游开发价值很高。随着进一步深入开发,这块“桃源之地”如果希望吸引更多游客,特别是大宗旅行团队的到来,可能还需要让引景公路再宽阔平坦些,道路指示和食宿配套也需要进一步完善。集聚人气的背后,更离不开岳阳“吃、住、行、游、购、娱”整个旅游产业链的延伸拓展。
如今,岳阳已经把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提出建设“现代旅游热市”,促进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由过境游向目的地游转变,努力把岳阳建设成为中国和亚洲地区重要的区域性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 |